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展会新闻
国茶大讲堂丨郑焕坚:茶叶里的中国史

    发表时间:2022-07-19 10:29

7月16日下午,2022春季中国(广州)国际茶业博览会邀请到著名的历史作家、文学硕士、百万文史畅销书作家郑焕坚老师做客国茶大讲堂,讲授《茶叶里的中国史》。活动同时通过“益武茶博会”视频号直播,现场和直播间的茶友们热情参与,共同享受由郑焕坚老师带来的有关茶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盛宴。







“喝茶不只是一种体验,更是对生命、对历史的一种怀念”,郑焕坚老师首先说道。确实如此,茶,几乎贯穿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,对茶的追溯,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回视,一杯茶,穿越了千年的时间,才呈现在我们面前,因而带有天然的古韵和神秘的魅力。


云南哀牢山野生大茶树具有2700年的树龄,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野生茶树,最早的饮茶记载可追溯至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一年,川人王褒在其文《僮约》中写道:“烹茶尽具”、“武阳买茶”,由此可见,中华饮茶文化由来已久。


汉民族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结合体,“茶马古道”便是文化融合的印证。茶的传播在地理上以自西向东,从南到北为趋势,在阶层上则呈现出从上至下,即从贵族到平民的世俗化特点。唐朝时,茶叶在中国的分布几乎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,唐代巢县县令杨晔的《膳夫经手录》中记载:“今关西、山东,闾阎村落皆吃之,累日不食犹得,不得一日无茶”。至于宋朝,市民文化更盛,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不可或缺,“夫茶之为民用,等于米盐,不可一日以无”几乎成为共识,从宋朝出现的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的俗语中,也可看出饮茶的习俗文化早已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

苏轼《啜茶帖》表现茶的世俗化


随着饮茶文化的兴起,茶广泛地见于文学作品中,与“诗”“酒”一同成为迁客骚人的重点描摹对象,并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征。唐代皎然说“俗人多泛酒,谁解助茶香”,大诗人元稹创作了《一字至七字诗·茶》,从茶的本性说到人们对茶的喜爱,还介绍了饮茶文化和茶的功用,足见当时“茶风”之盛。名篇《琵琶行》中有“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”的诗句,说明了当时的茶税和贸易情况。爱茶名士苏轼有名句“独携天上小团月,来试人间第二泉”,表明其对茶的喜爱和品质追求。


及至明朝,在中晚明时期文艺复兴的“晚明风流”中,名列“江南四大才子”之一的文徵明就有诗句“朱帘卷玉天开画,石鼎烹阠晚试茶”和画作《惠山茶会图》以表现时人以茶会友的风尚。从清代纳兰性德的词句“赌书消得泼茶香,当时只道是寻常”中也可以看出,清时的文人雅士以茗茶作为日常消遣的方式。



明代文徵明《惠山茶会图》


清代时,煮茶方式也从隋唐以前的煮茶、唐时的煎茶、宋时的点茶、明时的泡饮发生了转变,手法和工艺都更加纯熟。乾隆皇帝的《观采茶作歌》中写道:“火前嫩,火后老,惟有骑火品最好”,表现了清人对于煮茶火候、茶具的关注。



清代钱慧安《煮茶洗砚图轴》

展现雅士以茗茶为消遣




茶不止与文学,还与禅宗、与道教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可以说,茶的历史是中华文明这条流淌五千年的大河中的一个支流,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通过对茶的历史追溯,我们得以窥见中华历史的一隅,怀想它在千年前是如何被种植、被传播,如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被传承、被创新,又在历史的大舞台中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。一片小小的茶叶,凝聚了千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精神,因此,爱茶、传承茶,也是爱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明,自己的历史。


最后,郑焕坚老师以苏轼的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作结: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”,希望大家都能“诗酒趁年华”!